獨樂寺在天津市薊州區內,始建年代不詳,遼統和二年(984)重建寺內觀音閣。觀音閣的斗拱結構有24種,曾被梁思成先生譽為“集斗拱之大成者”。
山門面闊三間,單檐廡殿頂。觀音閣高23米,是一座三層的木構樓閣,其中第二層是暗層,外觀是兩層,面闊五間,進深四間。觀音閣使用了24種不同的斗拱榫接,沒有使用任何釘子,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地震,但仍然屹立不倒,是建筑史上的奇跡。
據記載,觀音閣不僅經歷千年風雨,而且僅大的地震就經歷過28次之多,往往是“官廨民宿無一存”,唯獨樂寺巍然屹立。康熙十八年(1679),北京東郊發生了8級地震,該寺距震中近在咫尺卻安然無恙。
古代建筑妙法
在結構上,采取以柱子承重的木構架形式,而不是以墻承重,是中國古代建筑工匠的一大妙法。由于柱是整個構架的承重部分,柱子一倒,全屋皆塌,所以,古代建筑業的能工巧匠十分講究柱子間的連接,創造了許多巧妙方法,以確保建筑物的整體性。
而抗震的關鍵就是中國古代建筑構件和構件之間的榫卯結合結構。這種結構能夠做到“墻倒屋不塌”,它和現代梁柱框架結構極為類似。遇有強烈地震時,采用榫卯結合的空間結構雖會“松動”卻不致“散架”,可以起到耗能的作用。